直肠癌多半是“拖”出来的?身体若出现5种异常,尽早筛查肠癌
作者:肖瘤医生 / 2022-05-16
2020年,我国的新发结直肠癌大约有56万例,死亡率为29万例。IARC发布的2021年的数据显示,肠癌在全球的新发病例数已经位列第一。
为什么肠癌会在我国高发呢?研究发现,我国肠癌高发与红肉摄入较多、饮酒过多等因素有关。另外,不少人的肠癌都是“拖”出来的。
肠癌从黏膜出现增生到腺瘤形成,再到最后腺瘤癌变,往往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果在这期间,我们能及时发现与干预,便可大大减少肠癌的发病风险。
早期发现异常肠癌信号很重要
1、腹痛腹胀不适
有部分患者就是因为出现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而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的,主要因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引发的腹部胀痛不适,可无胃肠道症状。
2、便血
比较典型的一大表现,主要因大便和肿瘤摩擦引起,症状比较轻的,血量较少,严重的可表现为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需要注意和痔疮区分。
3、里急后重感
因肿瘤在直肠内生长时,可刺激直肠,让患者产生很明显的便意,但去上厕所后,却没有东西可排,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如果有这种情况,也要警惕肠癌。
4、粪便性状改变
当肿瘤侵及直肠末端或肛管,堵塞肠道,便便的性状可出现变细、变扁、有沟槽等改变。
5、腹部肿块
随病情发展,肿瘤可向肠腔内生长,约有60%~70%的患者在右边腹部摸到一个质地较硬的肿块。
当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时,要高度警惕肠癌,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早期筛查是预防肠癌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发现18-44岁、45-49岁、50-54岁里所有年龄组的肿瘤和晚期癌前病变(APL)的发病率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建议将所有平均风险人群的筛查年龄降低到45岁。
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中国指南推荐:一般人群40岁以后,就应该开始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如果结果为中低风险,可在50-75岁接受结直肠癌筛查,如果结果为高风险,那就要在40~75岁进行筛查。
另外,想要有效预防肠癌,除了通过筛查预防肠癌,日常干预也很重要,比如避免摄入大量加工肉、多摄入膳食纤维、少喝含糖饮料、积极锻炼避免肥胖、适度的晒太阳等。